《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國內實際需求與背景研究
文 | 睿信咨詢研究院
與英國、印度、南非以及加拿大等國家分別提出了對應“工業4.0”的工業、制造業的發展規劃和計劃的原因和背景相同,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也是為了應對國內外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制定的。

我國經濟面臨第四次下行壓力;GDP增速降低至歷史低位水平80年代開始。由上圖可見,中國大體經歷了三個增長低迷期,分別是80年代初、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當前中國進入了第四個增長低迷期。因此我國政府通過供給側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等多種手段保障經濟穩步增長。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調結構穩增長帶來的傳統制造業升級轉型和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優化給專用車市場帶來持續的增長動力因此,現行的經濟態勢對中國傳統制造業而言,是基于與挑戰并行。
而傳統制造業本身的發展也遇到了較大的瓶頸。首先,人口老齡化加?。?016年60歲以上人口以至15%,預計2050年將超過35%;勞務成本不降反升:消費水平的上升、房價飆升;以及社會、文化和教育等問題,勞務成本持續走高;其次,隨著我國制造業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和向工業發達國家的收斂,技術引進的難度不斷加大,后發優勢不斷弱化;在自主的技術創新能力尚未培養起來的情況下,我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呈現較明顯的下滑態勢;最后,我國制造業中的高端生產裝備和核心零部件技術長期受制于人;對新興技術和產業領域全球競爭的制高點掌控不足,致使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強。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并沒有普遍的實現,“引進,學習,再創造”的預期效果,反而走進了“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怪圈中去。
市場層面中競爭格局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全面,消費的知己需求從“有”和“多”逐步演變成了“精細”和“個性”,這對制造業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業對技術和研發的要求。而且,隨著開放程度和信息溝通范圍的擴大,國內企業逐步被推到了國際市場上進行競爭,因此面對有更好品牌認知度、技術穩定性以及經營管理的成熟度上,國內制造業備受壓力。
但是這些矛盾也是傳統制造業再升級成長的重要機遇,因此傳統制造業需要把握機會,積極主動的參與新的制造業競爭。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信息化的推進帶動制造業的更新換代,更促進了新工業化結構、模式的升級和新農業化進程;到2030年將會有70%的人口住在城市,為未來的十幾年中將會是城鎮化的快速增長期,加之智慧城市的逐步興起;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安全、城市綠化、城際運輸等領域有極大的驅動作用,需要制造業大大力支持。各行業新的裝備需求、人民群眾新的消 費需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新的民生需求;國防建設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業在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消費品質量和安全、公共服務設施設備供給和國防裝備保 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制造業產品的消費者和使用者的需求不再限于產品等物質生存的需求,對于價值、體驗、感受精神滿足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因此要求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