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信咨詢 行業研究 | 帶量采購新形勢下,醫藥企業的發展新機遇
2018年,一項醫藥采購政策橫空出世,引發醫藥行業地震。2018年9月11日上午,國家醫保局召開座談會,明確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11個大中城市試點藥品集中采購,品種涉及心腦血管、抗病毒、抗感染、化療等國內有成熟仿制藥的領域。方案明確提出,將拿出各城市醫療機構60-70%的采購份額給中標企業進行直接采購,而沒有中標的企業只能分享剩余的30-40%份額。
當時,國內藥品批準文號總數為18.9萬個,95%以上為仿制藥,同質化競爭本就劇烈。分析人士指出,這項政策不僅僅通過聯合競標加劇了藥企競爭程度,還直接縮短了藥品流通環節,降低了營銷費用,這兩方面影響將會直接導致藥品價格斷崖式下跌。事實證明,集中采購試行后效果明顯,進入采購目錄的藥品價格平均降幅超過54%,個別品種最大降幅超過95%。
在政策出臺后的兩天時間里,A股醫藥板塊市值蒸發超過2300億元,港股醫療板塊市值蒸發約1500億人民幣。A股中8只股票經歷跌停,港股方面,中國生物制藥兩日跌幅超20%,石藥集團、麗珠醫藥、復星醫藥等個股兩日跌幅超10%。
但是,醫藥企業也并沒有坐以待斃,在政策持續深化的三年里,以恒瑞醫藥為代表的大型醫藥企業在不斷探索前行。在許多醫藥企業難以維系的今天,恒瑞醫藥的股價卻節節攀升,2020.6.25這一天,恒瑞醫藥市值超過5000億人民幣,同時也超過百年醫藥巨頭拜耳公司。恒瑞醫藥取得這樣的成績,說明其對政策變化應對十分得當。不僅僅是恒瑞醫藥,其他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也有各自的應對之策,我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跳出競爭,進軍創新藥領域賽道
仿制藥的競爭已十分劇烈,依靠仿制藥持續高增長的態勢難以維持,多數資金較為雄厚的企業不再加大仿制藥的投入力度,轉而向創新藥研發邁進。
以恒瑞醫藥為例,恒瑞醫藥也是生產原料藥、仿制藥起家,但是在后續的發展中持續不斷加大創新藥的研發投入,在研發投入占比上恒瑞笑傲本土藥企,約占營業收入的15%。與之相比,大多數本土藥企研發/營業收入比不足5%。恒瑞醫藥的研發成果也十分可觀,僅2020年就獲得6個創新藥制劑生產批件。未來也可以預見,恒瑞在并購新產品和研發投入的力度將會加大,從而實現企業規模和營收的快速增長。
(二)以量取勝,向高端仿制藥邁進
仿制藥競爭歸于同質化,但是一些特色藥企在競爭中依舊可以以量占優,以質取勝。
以華海制藥為例,企業在降壓藥的生產工藝上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原料藥質量在國內一家獨大,遠銷歐美,全球原料藥收入超過10億元。藥物制劑在國內也有成本優勢,在帶量采購競爭中拔得頭籌,其7個主要產品全部進入帶量采購目錄,以量取勝的戰略幫助華海制藥實現再次騰飛。
(三)尋求差異化,注重科研效能
近幾年,一些小規模醫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面前。這些小規模企業發揮技術優勢,專注于某一細分領域的研發,可能是某一靶點或某一適應癥,這些研發成果迎合了市場對新靶點、新化學實體和新工藝的需求,也越來越吸引投資人的注意。
以質肽生物為例,這家醫藥公司去年剛剛拿到A輪融資,其主攻方向是老年代謝?。ㄈ缣悄虿?、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的靶點研究和新藥開發。因為領域專一,企業研發人員能夠更加專注科學研究。加上研究領域市場需求巨大,這樣的公司也能在馬太效應明顯的醫藥行業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總之,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品加入國家集中采購的名單,在惠及普通百姓的同時也壓縮藥品生產企業的利潤,這也倒逼了醫藥企業更加重視具有專利保護和獨特市場的新藥。未來醫藥行業會越來越集中,許多沒有新產品、新技術的公司會因為市場和政策的雙重作用下退出,但是與之相反,一些規模較大和擁有獨特專利技術的創新公司會更加發展壯大。我國醫藥產業也將隨著企業變革實現換擋提速,進入高質量增長狀態。